2025年1-3月份,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.2%,增速较2024年加快1个百分点。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.8%,年内持续回升,其中道路运输业微降0.2%,降幅缩窄明显,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4.9%,实现转正,基建对水泥需求的支撑力度有所增强。
房地产开发端,1-3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同比下降9.9%,其中建安工程完成额下降12.7%,投资端特别是建安工程的大幅下滑拖累水泥用量走低。施工端看,新开工面积依然跌幅较深,一季度同比下降24.4%,降幅较2024年有所扩大,受竣工面积降幅缩窄影响,施工端略有好转,同比降幅小幅缩窄至9.5%。
微观指标看,一季度需求恢复尚可,截至3月底,水泥发运率42.7%,高于同期6.7个百分点。需求比较旺盛的长三角地区恢复至70.6 %,较同期大幅提升30.6个百分点,需求恢复明显。与此同时,一季度不少地区加大错峰力度和延迟开窑,厂家去库速度较快,3月底熟料库容比51.6%,处于近年来相对低位水平。
一季度地产投资仍在探底,对水泥需求拖累明显,但基建端增速加快,支撑力度增强,一季度水泥需求有所改善。2025年1-3月份,全国水泥产量33116万吨,可比口径下降1.4%,降幅较同期明显缩窄。
31个省(市)中,水泥产量增长和下降的省(市)分别有12个和19个。增长省(市)中,宁夏、新疆地区水泥产量同比分别大增35.27%、26.88%,主要是由于两地同期基数较低,部分基建项目启动带动,水泥需求整体较好;广西、安徽、陕西、甘肃、湖北等5地水泥产量低速增长,在1%~10%之间。下降省(市)中,降幅超10%有北京、青海和重庆等3省(市),资金到位不足,需求恢复缓慢,产量降幅较大;降幅在5%~10%区间的省(市)有11个,是拖累一季度产量下降的主要地区;河南、江苏、内蒙、浙江、广东等5省(区)也出现不同幅度下降,降幅均在5%以内,其中河南仅0.11%,产量降幅较小。
二、产能投产:暂无新线投产 过剩更趋严重
据中国水泥网水泥大数据研究院追踪,截至3月底全国暂无新线投产,部分生产线延迟投放。尽管如此,但由于需求持续下滑,加之企业错峰力度较大,预计2025年一季度熟料真实产能利用率在36%左右,达到阶段性新低。
三、行情:先抑后扬 低位反弹
2025年一季度,全国水泥价格行情走势先抑后扬,并走出跌势。截至3月底,全国水泥价格指数录得127.77点,较1月初下跌1.5%,同比上涨21.2%。分月来看,1月份,受气温和假期等影响,北方地区施工结束,市场活跃度下降;南方地区工人陆续返乡,多数工地及搅拌站停工停产,终端需求进一步走淡。总体而言,春节前后,市场需求降至冰点,水泥价格持续走低。2月份,受气温偏低、资金回款不佳等影响,下游工地和搅拌站复工缓慢,开工率较低,水泥需求疲弱,水泥价格走势先抑后扬,整体震荡下行。3月份,天气情况好转,下游工地和搅拌站开工率提升,需求继续恢复,加之行业自律增强,错峰执行较佳,部分地区主动延长开窑时间,水泥价格走出跌势,整体稳步上扬。
分地区来看,31个省(市)中除西藏、宁夏微外,其余29个省(市)水泥价格同比均出现不同程度上涨。涨幅超30%的省(市)有辽宁、吉林、江苏、天津、海南、黑龙江等6省(市),错峰力度较大,同期价格较低,水泥价格涨幅较高;涨幅在10%~30%的地区有17个,多为南方地区,是价格上涨的主要集中地;涨幅在10%以内的省(市)有6个,其中青海、新疆地区价格较为稳定,涨幅相对较小。西藏地区错峰执行不一,企业互信下降,水泥价格同比下跌4.72%,宁夏地区终端承接能力较弱,水泥价格微跌0.47%。
四、进出口:进口熟料持续低位 水泥出口稳步增长
在水泥、熟料的对外贸易中,中国主要是熟料进口和水泥出口国,其中又以水泥出口为主。2025年1-3月,我国进口熟料仅有4.91万吨,近两年持续处于低位水平。进口价格小幅走高,1-3月份进口均价32.4美元/吨,同比上涨3.5%,但整体价格偏低。
我国水泥出口量较少,主要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。2025年1-3月,水泥出口量稳步增加,水泥出口116.9万吨,同比增长10.54%,但整体体量依然较小。
五、效益:煤炭价格震荡走低 行业效益出现修复
2025年一季度动力煤价格整体震荡下行,水泥企业生产成本压力有所减轻,截至3月底,动力煤现货均价677元/吨,同比下跌19.4%。1月份煤矿陆续停工放假,供给出现收缩,但需求下降幅度更大,库存高位运行,终端询价情绪低迷,煤炭价格震荡下行。2月份产地方面,重大会议前夕,煤矿安检趋严,供给有所收缩;需求端看,电厂日耗回落,非电工业复苏缓慢。煤炭供需双弱,价格继续下行。3月份,尽管受两会和环保影响,开工略有下降,但整体维持稳定增产;需求端看,火电需求持续回落,非电工业用煤表现低迷。煤炭高供应高库存压力显现,价格延续颓势。
尽管一季度水泥需求仍在下降,但降幅明显收窄,加之水泥价格出现上涨,煤价下跌导致生产成本下降,预计全行业利润出现修复,同比小幅转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