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自:水泥地理
一、中国水泥市场趋势回顾
2001~2011,水泥产量持续两位数增长,价格上行,逐步走高,2011年首破400元/吨;
2012~2014,水泥产量增速放缓,2014年水泥产量见顶,期间新增产能大量投产,水泥产能供给增长超过需求增长,价格下降;
2015~2016,水泥需求负增长,新增产能继续投放。价格见底,跌破300元/吨。市场倒逼行业大规模重组,央企两材合并(熟料产能列全国第一、第三位),北方熟料产能规模最大企业冀东、金隅重组),拉法基大部产能并入华新;
2017,水泥产量继续下行,负增长3.30%。前期大企业间重组,集中度提升,平衡区域供需关系,市场价格拉升;
2018~2021,水泥产量高位持平,行业错峰生产持续推进,有效平衡区域市场供需关系,淡旺季供需弹性放大,价格持续在高位运行;
2022,水泥产量下降10%以上,为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最大降幅。行业加大错峰力度,对冲市场下行,价格挺在高位,略有下降。
2023~2024,继2022年后水泥产量出现三连降,是自1949年后首度出现此状(此前仅出现3次二连降),错峰生产难以对冲需求下滑幅度,价格大幅跳水,较2022年下降84元/吨。
2025,三连跌后,水泥需求并未出现止跌企稳态势,上半年水泥产量继续下跌4.29%(同口径),较同期2021年最高产量下降28.9%,价格较同期下跌27.6%。
水泥是强周期产业,和国家的城市建设(主要是房地产)、基本建设密切相关。进入21世纪,我国的经济建设快速发展,房地产是国家支柱性产业,关联众多产业,水泥和房地产密切相关,水泥市场经历三个时期。
上升期:2001~2011,水泥需求两位数递增,容量规模迅速提升,2011年水泥产量21.0亿吨,较2000年6.0亿吨,增长3.5倍。涌现出以新建(海螺)、收购(中国建材)为代表的大型集团企业,大力发展新型干法,做大规模、延伸区域,形成区域市场格局。
平台期:2012~2021,水泥产量在23~24亿吨/年之间窄幅波动,期间进行大规模企业重组,推动区域水泥供需平衡,维护季节供需弹性空间,提升、维持行业利润。
下行期:2022~2025,水泥需求全局性持续快速下行,4年间预计下降近6亿吨产量,行业以往行之有效的错峰生产捉襟见肘,难以消化、对冲需求的下滑,水泥价格应声而落。” 充分运用政府和市场两只手推动”去产能”和提高”集中度”是下行期的关键举措,已被发达国家应对水泥需求下行所实践并验证,是下行期水泥工业的必由之路。
笔者曾多次阐述:去产能,只听楼梯声。可见,问题不是这么简单,有更深层次的背景,社会、债务、就业、资本资产……。
二、南、北方市场差异
水泥区域性很强,南、北方由于季节、物流、区域条件不一,有很大差别。
北方,华北、东北、西北,山东、河南,水泥产量占全国近40%,2013年水泥产量见顶,9.51亿吨,2024年6.03亿吨,较2013年下降36.62%
南方,华东5省1市、中南4省1区、西南3省1市1区,水泥产量占全国60%,2019年水泥产量见顶,16.22亿吨,2024年11.74亿吨,较2019年下降24.66%。
南方水泥产量见顶滞后北方6年,较最高年度产量下降幅度低于北方12个百分点,近期下降幅度开始加快。
在全国水泥产量平台期期间,南方市场表现明显优于北方地区。北方下跌幅度较大,提前进入市场下行期,南方仍保持在高位运行。2022年是市场分水岭,南、北方同步下跌,下跌幅度、时间超出预期。市场未有提前充分应对准备、始料不及。
10多年前,正值市场高潮时,已故台泥董事长辜成允就指出:一个成熟企业应该有完整的战略,既能在市场上升期做大做强,获取盈利。在市场下行期,也能从容应对,或退、或留,都有说法,即使退也要退的通道,这是最能体现企业实力的阶段,企业做长是硬道理。辜董的超前认知,有在台湾水泥市场的经验。
回想20多年水泥行业走过的路,即使在市场上升期,很多中小企业”熬”不住市场的煎熬被收购,但还是”卖”出去了,有的甚至”卖”了好价钱。这是在市场上升、平台期,仍看好未来市场,借收购快速做大,进行区域控制。当下,市场已出现分歧,收与不收,产生的价值空间,不是取决于企业而是取决于市场,市场还能够给你机会吗?
2014年全国水泥产量见顶后,市场少有增量空间,面对市场的持续缩量,两家央企、北方冀东、金隅感悟到市场上升期不再,合力应对市场缩量,加强集中度、减少竞争、调节市场供需,尚有市场存量弹性空间。2016年,冀东、金隅从在京津冀地区从对峙到重组,根本改变了市场格局,领衔错峰生产,改善供需关系,价格从2015年272元/吨到2016年311元/吨,2017年401元/吨,为全国价格最高地区。
北方地区,主要为公路运输。南方地区长三角有长江,珠三角地区有西江。通过海路,北方水泥流入南方。
流动性是影响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,市场好,价格弹性大,南方市场能挣大钱。市场差,流动性差,北方维系市场价格要好于南方。
三、重点地区市场
南方地区在2012~2021年平台期间出现分化。
产量最高年度:长三角出现在2014,齐平全国;其次湖南、川渝于2016年;广西、贵州于2017年;广东、云南于2020年;福建、江西、湖北出现在2021年。
较最高年度下降幅度:贵州2024年水泥产量(下同)下降53.60%;其次湖南,40.44%;福建、江西、云南下降30%以上,高于全国下降幅度;湖北、广东、广西、川渝下降幅度低于全国,长三角为南方下跌最低,18.53%,抗跌性最强。
年均降幅:福建、江西下降时间较晚,但年下跌幅度名列前茅,超过10%;前期增长名列前茅的贵州、云南,大起大落,年均降幅近8%;湖南、广东降幅在5%以上,湖南有8年历史,广东,4年;湖北、广西、川渝,降幅在3%上下;长三角10年年均降幅1.85%。
长三角、湖北在本轮市场下跌中,抗跌性明显好于其他地区。
在水泥需求全局下行背景下,行业供需发生急剧变化,供大于需的的幅度迅速上升,北方未能找到去产能的”捷径”,总结出经验;南方又紧步后尘,雪上加霜。
去产能,在”逻辑”上行业有充分认识,积极采取错峰生产,在”物理“上难有行动。在这一关键窗口期,水泥价格高企,政策上助推减量产能置换,企业个体追求提升运行指标,有积极性。三位一体,行业难以形成刹住新增产能的有效机制,甚至将北方地区躺平的产能互换到南方地区,加剧了供需关系紧张。
广西、云南、贵州是新增、置换产能最为积极践行者。广西以珠三角城市圈概念、广西丰富、优质石灰石资源、日见改善的西江物流条件为由,欲继长三角之后再打造一个大型水泥、熟料生产基地;贵州、云南在全国水泥需求见顶后,仍保持独树一帜的两位数增长,看好后期的”庞大”市场空间,发力大干快上,新增产能。
人算不如天算,广西、贵州、云南,水泥产量先后在2020、2017、2019年后见顶后持续下降,需求锐减。按一条5000 t/d线年产200万吨水泥换算,三地因需求下降,分别要停掉13.2、30.4、20.6条生产线产能。
在需求下行背景下,三地仍未悬崖勒马,继续看好后期,紧锣密鼓地新增、置换产能。在市场见顶后,新增产能刹不住,广西、贵州、云南先后置换、新增产能,折算成5000 t/d线,为13.4、9.4、10.4条生产线规模产能。
需求、供给,一减一增,粗略估计,2025年,广西、贵州、云南分别富余了26.6、39.8、31.0条生产线产能。目前没有好的办法,为消化这些过剩产能,只有大家勒紧裤腰带共度难关。问题是水泥需求持续下降已是定式,还要勒多长时间,底线在哪?
全国,2025年1~7月水泥均价较2018~2021年均价低107元/吨;
南方大部份地区价格下滑幅度高于全国;
前期全国水泥价格最高地区长三角、广东下降幅度高达200元/吨之多;
贵州、云南,在全国高价期,由于新增产能投放过密,价格涨不上去,处于低位,该挣的钱没有挣到(挣到了产能,笑)错过了市场挣钱机会。当下正面临需求、供给双向受压。
广西不仅需求、供给承压,广东产能过剩,必将收缩通过西江进入的水泥、熟料,广西本希望加大水泥、熟料出货量,结果遭到反制;
第二梯队的市场,福建、江西、两湖、川渝,昔日上升的市场已不再。
南方过往的市场优势、需求平稳、物流条件,已不复存在。2025年的筑底企稳也难以兑现。
2025年7月,南、北水泥价格如出一辙,从3月中旬起,持续19周、4个月持续下降,价格已接近2015、2016年的底部,若8月价格仍未见底,将击破水泥价格底线。
四、大集团熟料产能发展进程
以2005年水泥产量、熟料产能为基数,追溯这些年来的变化。
全国,2014年水泥产量见顶24.9吨,是2005年产量的2.3倍;2024年水泥产量18.3亿吨,缩至为2005年的1.7倍。熟料产能持续增长,2014年熟料产能17.4亿吨,为2005年的4.3倍。
2014年后,供需发生了变化,需减供增,新增新质产能替代落后产能,伴随供大于需的矛盾日益突出。
中国建材、冀东以收购为主,扩大产能规模、延伸区域,2024年产能规模较前增长30倍以上;
海螺,产能规模扩张齐平全国,4.3倍
华润、天瑞,产能以新增为主,交前扩张13.8倍多;
台泥,产能规模扩张最低,较前2.7倍,增长最低。
山水、华新、红狮、亚泥,产能规模扩张4.6~7.5倍。
上述企业具有多元化色彩,既有央企,也有地方国企,亦有民企,还有外企背景,他们抓住国家经济大发展背景,在不同时间、不同区域、不同方式把企业做大做强,是中国水泥行业的强者。在规模发展、区域延伸中,他们积累了新建与兼并的发展模式,中国建材、金隅冀东、华新、台泥更具大企业间重组经验。
在市场下行背景下,企业的规模发展模式必然会改弦易辙,规模已不再是”硬”指标,能够把控区域市场,与时俱进,平衡区域供需关系,获取利润,将成为市场强者。
新疆,2018年以后,价格持续稳定在400元/吨以上,海南亦有出色表现,吉林、黑龙江在市场”至暗时刻”,价格逆势上扬,成为市场黑马。这些地区共同点,区域位置相对独立,流动性低。
2022年是市场分水岭,至2025年4年间水泥需求下降6亿吨。行业在应对下行市场有准备,但工具不够、预案不足,产能退出不多,去产能未有表现,集中度难有提高。
未来5年,需求仍将呈下降趋势,保守估计会有3~5亿吨下降空间,2030年产量在12~14亿吨之间。未来5年,水泥行业面临严峻的挑战。
2006年,国家推出支持60家水泥行业发展,奠定了中国水泥工业的发展基础,经过20年的努力,发展到当前以大企业为主的区域市场格局。较2016年前10企业比较,中材、冀东、拉法基,完成了发展阶段使命,并入中国建材、金隅冀东和华新水泥。明年,2026年,又一个10年。在未来的5年中,需求端水泥产量下降已成定论,供给端必然随之变化,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。
结束语
近20年来中国水泥工业的发展经验教训表明,行业效益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的管控、行业政策和大企业的策略,是影响中国水泥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。
近看,水泥市场价格仍在底部,能否较快走出困境,取决于行业自律和反内卷式竞争力度;远看,去产能和提高行业集中度何时落地。
水泥经历市场发展期落后产能过剩、市场上升期产能过剩,都被一一化解。如今,遇到市场下行期的过剩,这是水泥大经济周期必然遇到的进程,如何化解,将是水泥行业新生代领导人不可逾越的一道难题,难度较前有过之而无不及,但终会迎刃而解,只是代价与时间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