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季气候具有气温逐渐下降且昼夜温差大,空气干燥、多风及阶段性降雨等特点,对混凝土施工的材料性能、拌制质量、浇筑效果及后期养护均存在显著影响。为确保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符合《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》(GB50204)要求,结合混凝土材料特性及秋季施工规律,特进行本次技术交底。
(一)浇筑工艺
(1)浇筑时间选择。优先在日间气温较高时段(9:00~15:00)浇筑,避免早晚低温(低于5℃)或大风(风速≥6m/s)天气。
(2) 浇筑时间控制。混凝土从出机到浇筑完成的时间(初凝前)需严格控制:气温10~20℃时≤120分钟,20~30℃时≤90分钟,干燥大风天气(风速≥5m/s)时≤60分钟。到达现场后,卸料前检测坍落度(每车检测1次),与设计值偏差≤±20mm为合格,超差时由搅拌站技术人员现场调整(添加原配比减水剂,经搅拌均匀后重新检测),严禁擅自加水。
(3)分层浇筑厚度。根据振捣器有效作用半径(一般为振捣棒直径的8~10倍)确定分层厚度,采用φ50振捣棒时,分层厚度≤50cm,φ30振捣棒时≤30cm。上层混凝土浇筑需在下层混凝土初凝前完成(通过试块测试确定,一般≤4小时),间隔时间超过初凝时间的需按施工缝处理。
(4)浇筑顺序。按“由低到高、由远及近、分层推移”的原则浇筑,柱、墙混凝土浇筑前需先铺5~10cm厚同配比水泥砂浆(剔除石子),避免底部出现蜂窝。梁、板浇筑时,梁高度>1m的需分层浇筑,板浇筑时采用“赶浆法”,确保混凝土密实。
(5)大体积混凝土控制。大体积混凝土(厚度≥1m)需采用分层分段浇筑(每段长度≤10m),预埋冷却水管(采用φ50镀锌管,间距1.5m×1.5m),通水后控制进出水温差≤10℃,混凝土内外温差≤25℃(通过预埋测温线监测,每2小时记录1次)。
当温差超过20℃时,需放慢降温速度(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需制定专项方案,采用分层分段浇筑,每层厚度30~50cm,相邻两层浇筑间隔时间不超过8小时。预埋冷却水管时,需控制进水温度与混凝土内部温度差不超过25℃,确保降温速率不大于2℃/d),必要时覆盖保温层升温。
(6)后浇带。对于后浇带、施工缝等部位,浇筑前需清理表面浮浆、松动石子,洒水湿润后铺一层与混凝土同配比的水泥砂浆(厚度5~10cm),确保结合紧密。
(二)振捣操作标准
(1)振捣器选择。钢筋密集区采用φ30振捣棒(有效半径30~40cm),普通部位采用φ50振捣棒(有效半径50~60cm),楼板表面可采用平板振捣器。
(2)振捣方法。振捣棒采用“快插慢拔”方式,插点呈梅花形布置(间距≤振捣半径的1.5倍),插入下层混凝土深度≥5cm,确保上下层结合紧密。每点振捣时间20~30秒(以混凝土表面泛浆、不再下沉、无气泡逸出为准),避免过振(导致离析)或漏振(出现蜂窝麻面)。
(3)表面处理。混凝土振捣完成后,采用刮尺按标高刮平,初凝前(一般浇筑后2~4小时)用木抹子搓平2~3遍,消除表面裂缝和泌水,提高表面密实度。终凝前(浇筑后6~8小时)检查表面平整度,偏差超过5mm的需及时修整。
(三)养护时间与方式
(1)养护启动时间。混凝土浇筑完成后,在终凝前(一般8~12小时,秋季干燥天气可提前至6~8小时)开始养护,不得延误导致表面失水开裂。判断终凝时间的方法:用手指轻按混凝土表面,无明显痕迹且有一定硬度时即可开始覆盖。
(2)养护周期。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养护不少于7天;掺加缓凝剂、抗渗混凝土或大体积混凝土养护不少于14天;强度等级≥C60的混凝土养护不少于21天。每日记录养护起止时间,确保周期达标。
(3) 养护方式。优先采用覆盖塑料薄膜+保湿材料(麻袋、棉毡)的组合方式,塑料薄膜需紧贴混凝土表面(无空隙),边缘压实(防止风吹掀起),保湿材料覆盖严密,确保混凝土表面始终处于湿润状态(薄膜内有凝结水)。平面结构(楼板、地面)可采用蓄水养护(水深3~5cm),但需做好排水措施,避免积水渗入结构内部。
(四)防风与保湿强化
(1) 防风措施。在养护区域设置防风屏障(采用彩钢板、防火帆布或砖砌围墙),高度≥养护面1m,遮挡风速≥5m/s的风,减少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。高层建筑外立面养护时,需在脚手架外侧挂设防风网,降低风力影响。
(2)洒水频率。干燥天气(空气湿度<60%)每日洒水次数不少于6次,大风天气(风速≥3m/s)增加至8~10次,确保保湿材料湿润。洒水水温与混凝土表面温度差≤15℃,避免冷水刺激产生裂缝。采用自动喷淋系统时,喷头间距≤2m,确保覆盖均匀。
(3)特殊部位养护。柱、墙等竖向结构拆模后,立即包裹塑料薄膜(厚度≥0.1mm)+保温棉被,薄膜接缝处用胶带密封,顶部浇水保湿(每日2次)。后浇带养护需单独覆盖,养护周期比相邻结构延长7天。
(五)低温与冻害防护
(1)温度监测。秋季后期需每日监测气温(早晚各1次),当预计夜间气温低于5℃时,对已浇筑混凝土采取保温措施.覆盖双层保温被(或电热毯+保温被),确保混凝土表面温度≥5℃。设置测温点(每100m²不少于1个),每4小时记录一次温度,低于5℃时启动加热设备(如热风炉、碘钨灯)升温。
(2)解冻处理。若混凝土表面受冻(表面发白、有冻融痕迹),需立即覆盖保温,待温度自然回升至5℃以上后,检查表面强度(用回弹仪检测),强度损失≤10%的可继续养护,损失超10%的需凿除受冻层,重新浇筑混凝土。
(六)常规检测要求
(1)试块制作与养护。每浇筑100m3混凝土制作1组标准养护试块(3块),连续浇筑超过1000m3时每200m3制作1组;同条件养护试块按结构部位留置(梁、柱、板各不少于1组),数量满足强度检测需求(如拆模、张拉、承载力检测)。试块制作要标识清晰(部位、日期、强度等级),标准养护试块送实验室养护(温度20±2℃,湿度≥95%),同条件试块与结构同环境养护。
(2)性能检测。混凝土强度检测按规范进行,标准养护试块28天强度需≥设计强度等级值,同条件试块等效养护龄期(累计日平均温度达到600℃·d)强度需≥设计强度的100%。抗渗混凝土需检测抗渗等级(≥设计要求),大体积混凝土需检测内外温差(≤25℃)。
(七)应急处理机制
建立秋季混凝土施工应急小组,明确责任人及联络方式,针对大风、降温、降雨等突发天气制定应急方案,备好保温材料、抽水设备、注浆机等应急物资。若遇突发大风导致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,需立即覆盖并洒水,同时加快浇筑进度,缩短暴露时间;若遇降雨,需停止浇筑,覆盖未凝固混凝土,雨后清理表面积水和浮浆,按施工缝处理后再继续浇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