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混凝土低温(温度≤10℃)施工中,关注点多集中于“坍落度损失缓慢”、“早期强度发展迟缓”等问题,却易忽视温度降低引发的混凝土坍落度返大现象。该现象表现为:混凝土初始坍落度满足设计要求,但在运输、等待浇筑或浇筑初期,坍落度异常增大(通常较初始值超出30mm以上),伴随浆体离析、泌水、骨料与浆体分离等特征。
(一)温度降低诱发混凝土坍落度返大的机理
温度降低对混凝土体系的作用,并非简单延缓坍落度损失,而是通过改变减水剂分子界面行为、水泥水化动力学特性、浆体物理状态及水分迁移规律,打破“分散-团聚”“水化-流动”的动态平衡,最终导致坍落度异常增大。
(1)减水剂吸附-脱附平衡的低温失衡
聚羧酸减水剂是调控混凝土坍落度的核心功能组分,其作用依赖于“分子吸附于水泥颗粒表面形成斥力/位阻”的过程。
温度降低会显著抑制减水剂的吸附效率,导致游离减水剂分子在浆体中持续富集,当游离减水剂浓度超过临界值(通常为0.2%~0.3%胶凝材料用量)时,浆体流动性持续提升,最终表现为混凝土坍落度返大。
(2)水泥水化进程的低温延迟
水泥水化是消耗浆体水分、降低流动性,而温度降低会通过减缓水化速率,为坍落度返大提供可能。常温下,水泥水化反应在1h内可消耗约15%~20%的拌合水,而低温下1h内水分消耗量不足5%,大量游离水分留存于浆体中,相当于变相提高了水胶比,增强了浆体流动性。低温下水泥水化凝胶生成量少、结构松散,无法有效包裹颗粒,颗粒在浆体中更易滑动,流动性持续提升。
(3)浆体物理状态的低温异变
温度降低会改变混凝土浆体的黏度特性与微观结构,浆体黏度会呈现“先高后低”的变化,配合水化约束不足,诱发坍落度返大。
(4)水分相变
在温度接近或低于0℃的极端低温环境中,混凝土体系内的水分会发生冻结-融化相变,这一过程会引入“额外游离水”,成为坍落度返大的特殊诱因。砂石骨料在低温储存时,表面吸附水易冻结形成薄冰膜(厚度通常为0.1~0.5mm)。搅拌过程中,冰膜虽会融化,但融化后的水分无法及时被水泥水化消耗(低温水化慢),只能以游离水形式存在于浆体中,导致实际水胶比高于设计值。
(二)温度降低诱发混凝土坍落度返大的因素
温度降低只是坍落度返大的“诱因”,其发生与程度还受原材料特性、配合比设计、施工工艺等多维度因素的协同影响,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返大风险的高低。
(1)原材料
1)减水剂类型与掺量
聚羧酸减水剂(尤其是高减水率型,减水率>30%)对低温更敏感——其分子结构中的羧基在低温下电离度降低,吸附能力减弱,游离分子更易富集。相比之下,萘系减水剂因分子结构简单,低温吸附效率下降幅度较小(仅10%~15%),返大风险较低。若按常温掺量(如0.8%胶凝材料用量)在低温下使用聚羧酸减水剂,因吸附量降低,游离减水剂浓度会显著超标(可能达0.2%~0.3%),返大风险提升3~4倍。
2)水泥品种与细度
水泥品种差异,如低C3A含量(<5%)、低碱含量(<0.6%)的水泥,在低温下水化活性更低,水分与减水剂消耗更慢,返大风险更高。相反,高C3A水泥(>8%)虽水化速率相对较快,若减水剂掺量偏高,仍可能返大。
低比表面积水泥(<350m2/kg)因颗粒表面活性位点少,减水剂吸附量不足,游离分子易富集。而细度过细(>400m2/kg)的水泥,虽吸附量增加,但低温下水化仍慢,若减水剂掺量未相应降低,仍可能返大。
3)骨料特性
骨料含水率超过3%(尤其是砂)时,低温下易形成表面冰膜,融化后释放额外水分。连续级配不佳的骨料(如砂率<35%或>45%),浆体包裹性失衡,低温下黏度变化更易导致流动性失控。
(2)配合比设计
1)水胶比与浆骨比
水胶比偏高,设计水胶比>0.50时,低温下水分消耗慢,游离水分充足,返大风险显著提升。
浆骨比过高,浆体体积占比>35%时,低温下浆体流动性更易受温度波动影响——黏度“先高后低”的变化更明显,且骨料对浆体的约束不足,返大后易出现离析。
2)矿物掺合料掺量
粉煤灰(掺量>30%)、矿粉(掺量>20%)在低温下火山灰反应活性极低,不仅无法辅助消耗水分,反而会因“稀释效应”降低水泥水化速率,延长诱导期。同时,粉煤灰的“形态效应”(球形颗粒改善流动性)在低温下会被放大,进一步加剧坍落度返大。
(3)生产工艺
原材料未预热,冬季施工时,砂石、拌合水未预热(如拌合水温度<10℃、骨料温度<5℃),导致混凝土出机温度<10℃,水化诱导期大幅延长。搅拌时间不足,低温下搅拌时间未延长,减水剂与水泥颗粒混合不均,局部游离减水剂浓度过高,形成“局部返大”。混凝土出站(5℃)运输水化造成温度骤升,浆体黏度快速下降,冻结水分融化,诱发坍落度返大。
(三)温度降低诱发混凝土坍落度返大的危害
温度降低导致的坍落度返大,不仅影响施工过程的可控性,更会对混凝土结构的力学性能、耐久性及长期服役安全造成严重危害,其危害具有“隐蔽性”(初期不易察觉)与“长期性”(服役后逐渐暴露)的特点。
(1)施工阶段
返大混凝土的浆体流动性过剩,骨料因密度大易下沉,浆体上浮,形成“骨料堆积区”(底部)与“浆体富集区”(顶部)——振捣时,骨料堆积区无法被浆体充分包裹,易产生蜂窝、麻面。
返大混凝土中游离水分多,振捣时易产生大量气泡,或因流动性过大致使振捣能量传递不均,局部密实度降低(孔隙率增加5%~10%)。
(2)力学性能
返大混凝土的离析与泌水,导致骨料~浆体界面粘结薄弱,C-S-H凝胶分布不均——28d抗压强度通常降低10%~20%(如设计C40混凝土,实际强度可能降至C30~C35)。抗拉强度降低更显著(下降25%~30%),易出现早期干缩裂缝。
(3)耐久性
返大混凝土中的泌水通道与毛细孔,成为水分冻结-融化的“通道”,冬季冻融循环下,易出现表面剥落、内部开裂——经200次冻融循环后,质量损失率可达5%~8%,远高于规范要求的≤5%。
泌水通道使混凝土抗渗等级从P8降至P6甚至P4,抗渗性下降导致氯离子更易抵达钢筋表面,引发锈蚀。
(四)温度降低诱发混凝土坍落度返大的防控策略
针对温度降低导致坍落度返大的机理与影响因素,需构建“源头控制-过程调控-末端补救-长效改进”的全流程防控体系,结合原材料优化、配合比动态调整、施工工艺改进及质量追溯,实现低温混凝土坍落度的精准控制。
(1)源头控制
1)外加剂的针对性选择
优先选用“低温高效型”聚羧酸减水剂(如引入早强基团、优化侧链长度的改性产品),其在5℃下的吸附效率较普通减水剂提升20%~30%;减水剂掺量较常温降低0.1%~0.2%(如常温掺0.8%,低温调整为0.6%~0.7%),避免游离分子过量,禁止在低温下使用高减水率纯缓凝型减水剂。
2)配合比的低温动态优化
水胶比调整,水胶比较常温降低0.02~0.03(如常温0.45,低温调整为0.42~0.43),减少游离水分。
砂率优化,砂率提高1%~2%(如常温38%,低温调整为39%~40%),改善浆体包裹性,降低离析风险。
配合比优化后的配合比需在室内模拟低温环境(如环境箱控制温度5℃)进行验证,测试0.5h、1h、2h的坍落度变化,确保1h坍落度返大值≤20mm,且无离析。若返大超标,需进一步降低减水剂掺量或调整矿物掺合料比例。
(2)分级调整方案
1)轻度返大(坍落度返大20~30mm,无离析):无需调整,正常浇筑,振捣时加密振捣(间距200mm),排出多余气泡。
2)中度返大(坍落度返大30~50mm,轻微离析):按每立方米混凝土添加8~12kg干骨料(砂:石=1:2,需过筛),快速搅拌2~3分钟,重新检测坍落度,合格后浇筑。
3)重度返大(坍落度返大>50mm,严重离析):禁止浇筑,作废弃处理,同时追溯原因(如减水剂掺量、温度波动),调整参数后重新生产。
4)禁止盲目调整:严禁因低温下浆体初始黏度高而补加水分或减水剂,避免加剧返大。
(3)返大混凝土的应急处理与质量追溯
1)已浇筑返大混凝土的补救
未初凝混凝土:若浇筑高度<1m且未初凝,铲除表面离析浆体,铺设50~100mm厚的干水泥砂混合物(水泥:砂=1:3),吸收多余水分,再浇筑合格混凝土。
已初凝混凝土:按施工缝处理,剔除松散、离析部分,清理界面至露出新鲜骨料,涂刷水泥净浆(水灰比0.4),待浆体初凝后,浇筑新混凝土,并加强养护。
2)质量追溯
建立返大事件档案:记录每次坍落度返大的时间、温度、原材料批次、配合比参数、处理措施及后续质量检测结果(如28d抗压强度、抗渗性),分析诱发原因,形成“问题-原因-措施”对应表。